行業新聞
當前位置: 網站首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新聞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;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流轉。其中,“家庭農場”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。
本報綜合消息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日前表示,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有利于利用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的資金、科技和裝備投入,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,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。
這位負責人說,今后將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,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,采取公司加農戶、公司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業等方式,重點發展種養業產前和產后服務、設施農業、規?;B殖和“四荒”資源開發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產業,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;鼓勵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,采取保底收購、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,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銷售收益。
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,不支持、不鼓勵工商企業大面積租種農戶承包耕地,與農民爭奪耕地經營權。下一步,農業部將通過試點和總結實踐經驗,從租地資格準入、經營風險控制、土地用途監管等環節,探索加強對企業租賃經營農戶承包地規范管理的制度辦法。
媒體解讀
●發展家庭農場,補貼誰來拿?
央視記者施韶宇:現在發展家庭農場,需要解決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,就是補貼。按照現在的政策,你沒有承包的土地,就是三補承包的土地,而不補貼流轉的土地。我們需要解決補貼的政策,就是把補貼到土地上的錢,真正用到發展糧食生產,開展家庭農場經營的農戶身上。
國家把補貼的錢能夠真正的用到經營土地發展、糧食生產上,那么農民發展家庭農場的積極性就會很強。
●解決誰來種地的核心問題
央視記者施韶宇:家庭農場未來在我國的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,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就是誰來種地?
隨著現在青年勞動力越來越少,老年、婦女、孩子是不能種地的,她們不是種地主力。青少年走了以后誰來種地呢,那就需要由承包大戶來種地。
目前中國農村的現狀往往是,老人、婦女、兒童都留在農村,青少年勞動力都走了,但經營家庭農場肯定是需要青少年勞動力,不可能用一個老人去做壯勞力。那怎么樣留住這些人,而且給他們相關技術的培訓,這是推廣家庭農場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相關鏈接
什么是家庭農場?
家庭農場,一個起源于歐美的舶來名詞,泛指農民家庭通過租賃、承包或者經營自有土地的農業經營形式。
在中國,它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;通常定義為: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,從事農業規?;?、集約化、商品化生產經營,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。